法规

2025.03.25

HPC Intelligence│FDA法规培训:细胞基因治疗CMC问答—2

续“细胞基因治疗CMC问答-1”,本期继续围绕上市申请BLA话题展开分享。


如果分析方法转移,FDA认为需要做哪些工作证明方法转移成功?

实验方法转移时,即使条件相同(相同的SOP、检测设备和耗材),不同实验室的差异仍可能导致结果不合格。为避免转移带来的潜在问题,申请人应准备一份方法转移方案(transfer protocol),并对转移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转移方案设计的目的是证明两个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在性能上具有等效性,根据预先设定的接受标准评判。标准应根据DS或DP在检测中的历史表现来制定,确保新实验室的结果在合理范围内。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转移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样本去验证新实验室是否能在检测范围内(如上下限)准确执行检测以满足商业化样本的测试需求。转移方案中的验证过程可基于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简化。设计对比研究时,FDA建议在两个实验室采用一致的实验条件和样本检测,避免转移过程中分析方法变更,尽可能保持多的变量不变。

FDA提醒注意监控趋势变化。分析方法可能会随时间发生细微变化(如试剂降解、设备性能变化或操作差异),在方法从原实验室转移到新实验室时,这些变化可能会更加明显,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如果检测方法要在多个实验室使用,建议选择一个参考实验室作为所有未来方法转移的基准。这有助于控制检测方法的稳定性以及防止方法漂移。通过长期监控趋势,可以在结果超出可接受范围之前发现问题,避免后续的延误和资源浪费。


对于无法精确测定批次效价(batch titer)的产品(例如基于感染滴度的溶瘤病毒),FDA对基于标称效价(nominal titer)制定药物产品配方有什么期望?

FDA期望商业化药品的标签上标注“nominal strength(标称规格)”(例如,每毫升的感染性单位,infectivity units per milliliter),并通过合适的检测方法测定。药品的规格标准范围应尽可能窄(标称浓度±可接受范围),以减少不同批次药物在给药时的差异性。由于病毒感染滴度测定方法可能存在较高的变异性,FDA可以接受相对较宽的范围。BLA申请时,申请人需要提供标称规格范围的依据。临床研究中使用标称浓度进行给药的经验可以为商业化药品标签提供支持。基于标签上的标称规格给药,可以降低药房配制错误的风险,也符合标签法规和《国家药品代码》(NDC)法规的要求。因此,FDA期望生产工艺应为满足标称目标浓度设计,关键临床研究使用的药物产品标签应列出标称浓度。所以,商业产品的标签要标明确定的规格。


如果批次数量有限,这种情况下FDA对可比性和统计分析的要求是什么?

首先应基于ICH指南 Q5E Comparability of 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 Products Subject to Changes in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ICH Q5E) 和FDA指南 Manufacturing Changes and Comparability for Human Cellular and Gene Therapy Product 的基本原则。通过风险评估来确认变更带来的潜在影响,并指示支持变更需要开展的研究。无论如何,评估的统计效力由评估中使用的批次量决定。如果批量有限,属性可变,亦或不呈正态分布,这会是一个挑战。FDA提供了一些一般性的建议,但申请人最好咨询统计学专家寻求最佳方案。通常可以使用等效方法来评估可比性,对于正态分布的数据,可以为总体均值差异设定一个允许的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认为会对产品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或者,可以使用质量范围法(quality range approach),评估变更后的结果是否落在定义的范围内。质量范围法通常更适合低风险的属性。


如何开展工艺性能确认(process 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PPQ)以支持BLA,BLA应提交哪些数据?

工艺验证可以参考FDA 2011年的指南:Process Validation: Gener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该指南中提供了很多可参考的法规建议。PPQ 是工艺验证的第二阶段,旨在通过系统化的验证活动,证明生产工艺能够在商业化生产中持续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

PPQ方案的设计可以从临床经验、商业规模批、小试研究和中试研究以及科学经验获取指导。 PPQ阶段的采样量和采样频率都会比商业化生产阶段更加严格和密集。它需要覆盖生产中的各个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操作参数、工艺限度、原料投入。除了2011指南规定的内容外,方案中还应描述计划收集的数据和检测,取样计划,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对任何偏离或偏差管理都应在PPQ方案中描述。 一旦验证方案敲定,就可以执行PPQ。注意文件应符合CGMP标准。商业化生产工艺验证的数据应来自商业批规模,使用缩小比例的模型不合适。工艺验证所需的PPQ批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定。 申请人应基于工艺可变性提供适当的批次数据来证明工艺可重复,且能持续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在进行工艺验证时,必须为PPQ运行失败和调查制定明确的计划。计划中应该对偏差、失败、提前终止调查、根本原因分析和超出标准限度结果进行定义,以及对应的处理措施。假如PPQ运行失败,在没有解决失败原因的情况下,为了获得连续成功运行的PPQ而直接继续运行,这显然不合规。

尽管FDA希望所有的工艺改进都在工艺表征研究(Process Characterization Studies)阶段完成,但有时制造商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他们的工艺,进行调整,并开始新的PPQ运行。这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可以在BLA提交中说明,以支持整体工艺验证策略。

在BLA提交中,应包含PPQ方案,相关PPQ批记录数据的摘要(可以整合在Excel等文件格式中),以及对参数选择、操作范围、质量属性和验收标准的明确说明。需要注意的是,BLA递交文件中应包括2011年工艺验证指导文件中概述的工艺设计、工艺确认和持续工艺验证三个阶段。


FDA对BLA提交的稳定性数据有什么要求?

建议参考ICH Q1指导文件中的要求。至少要提供3批在商业化包装容器中的长期稳定性数据来支持产品的效期。FDA期望申请人对稳定性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根据回归分析的95%置信下限与最低可接受标准的交点来确定产品效期。原料药以及所有的中间体的效期都应基于对应的长期稳定性数据制定。像细胞库、病毒库、质粒等起始物料在生产中往往对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因此,BLA也要提交它们的稳定性数据。制剂配制后如果不是立即给药,那么也要对制剂开展使用稳定性研究,保证产品暴露在使用条件下的稳定情况以及最长存放时间。制剂和给药装置的相容性研究也需要提交,证明给药装置不会对药品质量有负面影响。

加速和影响因素条件的稳定性研究并不是必须,但FDA建议开展。因为这不仅对评估稳定属性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提供产品使用中的稳定性情况,或帮助了解温度波动对产品的影响。上市效期需基于长期稳定性数据制定,申请人可以在pre-BLA会议上沟通BLA审评阶段递交稳定性数据的时间,以及是否需要获批后开展稳定性研究来延长产品效期。

如果产品开发后期有任何工艺变更,申请人可能需要基于变更对产品稳定性带来的风险而积累额外的长期稳定性数据来支持产品效期。


针对罕见病药物,监管机构是否允许在获得BLA批准后,再完成工艺性能确认(PPQ)?

工艺验证应在产品分销前完成。PPQ方案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生产工艺可控且能持续生产出合格的商业化产品。只有完成运行PPQ方案之后,才能对生产过程是否合格给出结论性判断。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允许在完成全部方案前放行批次。回到问题本身,申请人若想申请同步放行,需妥善解决几个问题。

首先,申请人需证明该药物针对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如罕见病、缺乏有效疗法等),并说明其相较于现有疗法的优势,通过临床试验数据或真实世界证据,证明药物在安全性、有效性上的独特价值。其次,需通过PPQ和全面的测试数据,包括所有已生产批次(含PPQ批次)的放行测试、过程中测试(如中间体检测)、工艺特性研究等,以证明商业生产流程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最后,若产品已上市后PPQ研究失败,患者面临的风险会更大——例如,首个PPQ批次已成功放行,但后续第二或第三个PPQ批次运行中出现负面结果。为减轻这一风险,申请人需建立对已分销产品的严格监督体系,包括快速响应客户反馈、通过稳定性研究评估批次质量,以及对任何负面PPQ结果采取纠正措施。

在允许PPQ批次并行放行的情况下,任何已放行的批次必须符合CGMPs、监管批准要求以及商业放行标准。由于放行标准将在BLA审评期间确定,因此PPQ批作为商业批并行放行只能在BLA获得批准后进行。


申请人在开展生产工艺验证时,如何利用多种方法(例如缩小规模的模型系统或健康供体材料)来推进工作?

这里提供三种案例途径用于支持工艺开发以及工艺验证研究。

缩小规模的模型系统可用于工艺设计和特性研究,以确定工艺变异性并进一步优化方法。该模型系统必须要证明其有效性,BLA递交文件中需要提供模型的验证数据及其合理性的说明。缩小规模的模型系统应尽可能接近预期的商业化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验证方案的制定可以借鉴与当前项目高度相似的其它项目的开发数据。例如,高度相似的病毒载体或细胞生产工艺的数据,可用来进一步论证工艺验证研究中的验收标准、操作范围和/或质量属性的设定依据。若申请人有意向借鉴其它生产数据,可与FDA开会沟通。

体外基因疗法工艺验证中的一个常见挑战是患者细胞的使用。许多开发产品针对的是罕见病及儿科患者群体,工艺验证批使用的患者来源的材料可能难以获得。在这种情况下,健康人来源的材料可以用于工艺验证。但需提供健康供体模型系统的验证,包括支持性数据并阐明健康供体材料能够支持工艺验证的原因。建议多关注健康供体材料在工艺系统中的表现,因为健康供体材料可能无法反映患者群体细胞在生产中的活性或行为特征。例如,接受过高强度化疗或患有遗传疾病的患者,其细胞行为可能与健康供体细胞存在差异。此外,不同健康供体材料之间可能存在显著个体差异。若计划使用健康供体材料,最好在临床研究阶段与FDA进一步讨论相关风险。


FDA针对细胞基因治疗产品的效价(potency)发布了新的指南草案,那么FDA对效价检测有什么新的要求? FDA是否期望业界更倾向于采用反映作用机制的功能性放行检测作为效力评估的主要方法?

效价生物测定并非必须模拟产品的作用机制。相反,对产品作用机制的理解应指导其效价相关关键质量属性(CQAs)的选择。2011年的效价指南侧重于效价检测方法的开发。而新指南草案 Potency Assurance for Cellular and Gene Therapy Products 的主要重点在于提出涵盖效价所有方面的效价保证策略理念,而不仅仅是检测方法。

效价保证策略是一种综合性方法,通过生产工艺设计、生产工艺控制、物料控制、过程中检测以及效价批放行检测,降低对产品效价的风险。其目标是确保所放行的每一批产品均具备实现预期治疗效果所需的效力。尽管这一新方法涵盖范围更广,但同时也更为灵活,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且不会对其施加新的负担。例如,若效价保证策略的某一方面存在局限性,该策略的其他方面可弥补这些不足。效价放行检测及其验收标准仍是效价保证策略的核心要素,但放行检测可采用多种形式。无论是理化检测还是生物测定,只要其能检测与效价相关的CQA,均可被视为效价检测方法。

尽管所有与效价相关的属性都应通过效价保证策略得到充分控制,但并非必须检测每个与效价相关的CQA。仅需对存在风险的效价相关属性进行批放行检测。对于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而言,将所有与效价相关的CQA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通常难以实现。因此,效价保证策略通常应包含多种放行检测方法,且在多数情况下至少需包含一种能检测与预期治疗效果相关的产品活性的分析方法。


BLA中关于质粒的生产和控制的详细程度是否有指南参考?

当质粒是API的一部分时,其生产和控制的信息要求与原料药/制剂的要求相同,都需要在BLA中递交。质粒也是多种基因治疗产品(包括病毒载体、mRNA产品以及基于细胞的基因疗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物料。对于这类质粒,美国法规并不要求提供其与原料药同等详尽的资料。它的信息可归入原料药模块3的“物料控制(Control of Materials)”部分。或者,若其供应商持有主文件(master file, MF),且MF包含的信息足够充分(可支持用于上市产品的生产),则该MF可在BLA中交叉引用。需确认供应商的质粒放行检测方法是否适用。对于关键物料,通常做方法确认(Qualification)即可,但不同生产商可能对供应商执行的分析方法验证(Validation)有额外要求,这些要求最好明确写入与供应商的质量协议中。

虽然作为关键物料的质粒本身无需在CGMP环境下生产,但其下游生产工艺必须符合GMP要求。因此,DS生产场所必须遵守GMP规范,且进入GMP厂房的起始物料需检测确认其身份(identity)并验证是否符合纯度、效价及质量标准的要求。GMP厂房有义务承担物料入场符合性检查。FDA也会对入厂物料的质量与检测情况进行核查。


对于离体细胞基因疗法,FDA对支持BLA所需的起始细胞材料的控制有什么要求(例如,采血中心、采集方法、物流、运输或生产场地的接收)?

以自体单采术来说(离体修饰细胞最常见的细胞采集方法),从单采开始到最终给药的整个过程,都要对患者的细胞材料进行控制。确保临床和商业化单采中心的血液采集方式保持一致,这可以在质量协议中规定。例如,对单采中心需要达到最低细胞数量的要求必须在操作说明中明确定义标准。

单采中心应配备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标准化操作规程以及经批准适用于成人和潜在儿科人群的单采专用设备。BLA中需阐明用于后续生产的单采物料的质量控制与接收流程,详细说明患者细胞材料的采集方式与时间、各环节的标签标识以及存储条件(包括使用的容器、细胞处理中涉及的试剂或添加剂)。除非存在特殊应用场景,通常无需在申报资料中详述单采操作的具体技术细节。

在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申报资料中需包含以下内容:起始物料的采集流程描述(包括单采、贴标、运输与接收);各参与方在各操作场地的职责界定(如单采中心与生产设施的权责划分);运输验证稳定性研究(涵盖起始物料可能的运输条件);生产场所对起始细胞物料的接收与质控措施(含生产端的任何检测项目);全流程保存时限与环境参数(细胞材料在各阶段的贮存时长与温湿度等条件)。必须对身份链(Chain of Identity)进行详细描述,并详细说明在整个流程中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唯一的患者和批次标识符。这些信息共同为起始细胞材料的控制和一致性提供了保证,从而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一致性。


撰稿人:Arlie Ling